原文:
聞如是。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槃,與諸比丘,及諸菩薩。無央數衆,來詣佛所,稽首於地。眷屬圍繞,渴仰聞法。世尊寂靜,默無所說,光明不現。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言:“世尊前後說法,威光獨顯。今大衆會,光更不現,何故如此?必有緣故,願聞其意。”佛默不應,如是至三。
佛告阿難:“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尚。教化平等,憐貧念老,救育窮厄。恒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思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設有是人,衆魔比丘鹹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敺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複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衆生,無有慈心。奴爲比丘,婢爲比丘尼,無有道德,婬泆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
“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爲強言是,不諮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爲榮冀,望人供養。
“衆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當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谷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衆。人民勤苦,縣官克罸。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劫欲盡故,日月轉促,人命轉短,四十頭白。男子婬佚,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十、九十,或至百嵗。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爲有常。衆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流漂,魚鱉食啖。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衆魔敺逐,不預衆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爲訢快,壽命延長,諸天衛護。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興吾道,五十二嵗。《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化滅,盡不複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更明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
“如是之後,數千萬嵗,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谷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嵗。衆生得度,不可稱計。”
賢者阿難作禮白佛:“當何名斯經,雲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爲《法滅盡》,宣告一切,宜令分別。功德無量,不可稱計。”
四部弟子,聞經悲慘惆悵,皆發無上聖真道意,悉爲佛作禮而去。
白話文:
我是這樣聽佛說的。
一天,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在三月後,將要進入般涅槃。比丘們、菩薩們、無數大衆前來佛這裡,叩首在地。世尊寂靜,沉默不語,光明不現。
賢者阿難向佛作禮,問佛道:“世尊在前後說法時,威光獨顯。爲何今日大衆集會,光明卻不再顯現了?爲何會這樣?其中必有緣故,但願聽聞其中含義。”佛沉默不回應。阿難這般三問。佛告阿難:“我涅槃後,佛法將要滅去時,在這五濁世中,魔道興盛。魔鬼成爲沙門,來破壞擾亂我的道法。魔沙門不但會穿世間人衣裳,還樂於好看的五色袈裟。魔沙門飲酒、吃肉、殺生,貪戀美味,沒有慈心,又互相憎恨嫉妒。
那時,有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精進修持功德,敬重對待一切佛法教義,被人尊重效倣。他們平等教化衆生,憐憫貧窮人,顧念老年人,養育窮困人。他們恒常令人修學佛經,如法對待佛像。他們作了許多功德,性情良善,立志恩惠他人。他們非但不侵害人,而且拋棄身軀,救濟他人物品。他們不顧惜自身,修行忍辱、仁慈、和順。僧團中若有這樣的人,魔比丘衆都嫉妒他、誹謗他、宣揚他的罪惡。魔比丘衆排斥他、罷免他、趕他走、不讓他留在原處。
菩薩、辟支佛、阿羅漢被趕走後,魔比丘們都不修道德。寺廟從此荒廢空蕩,不再有人修理,日趨毀壞。魔比丘們只知道貪聚財物,卻不知道散出去作福德。魔比丘們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衆生,沒有慈心。奴隸成爲了比丘,婢女成爲了比丘尼,道德無存。比丘和比丘尼間婬蕩污濁,男女間混亂,不加分別。要知道,令佛道淡薄的,就是這些等輩之人啊。
或有人因爲逃避縣官,前來投靠我道。這些人求作沙門,卻不修戒律。這些沙門在月中或月終時,雖然也像在唸誦戒律,其實厭倦懈怠,不想聽聞。他們省略掉前後篇幅,不肯完整唸誦。他們不肯唸誦修習佛經,即使有人讀誦,也不識經文字句。卻還強辯說,自己之所以不去諮詢,是因爲不圖貢高,不求名聲。他們虛假地展現自己優雅的步伐,以此爲榮,期望得到供養。魔比丘衆命終後,靈魂墮落到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道、畜生道,無不經歷恒河沙劫。罪報結束後,方才投生爲人,生在沒有三寶的邊僻之地。
佛法將要毀滅時,女人精進修行,恒作功德。男子怠慢佛法,不修佛法教語。男子視沙門如糞土,沒有信心。佛法將要斷絕隱沒時,諸天界哭泣流淚。水災旱情不調和而來,五谷不熟。瘟疫病情流行,死去很多人。人民勤苦勞作,而縣官算計著奪取。官員們不順道理,都想著胡亂的快樂事。惡人輾轉增多,如同海中的沙。善者甚少,只有一、二個。因爲劫數將要結束,所以日月光照時間變短,人的壽命變短,四十嵗就白了頭。男子婬蕩,精氣用盡,短命死去,或也有活到六十嵗的。男子壽短,女人命長。女人活到七十、八十、九十、甚至一百嵗。
大水忽然漫起,疾馳沖入大地,像這樣的場景,無期限可測定。世人因爲不信佛法,所以常發生此類災情。各類衆生不分豪強卑賤,被大水淹沒掉,屍體漂浮在水面,被魚鱉吞吃。
那時,世間有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但魔衆敺趕他們,不讓他們參與衆多集會。三乘弟子們進入山中,隱居在福德之地,保持著坦然的心,訢然快樂,壽命延長。諸天界護衛著月光童子出世,真佛弟子值遇月光菩薩,一起興盛我的道法,前後共歷經五十二年。
《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最先幻化滅去。十二部佛經,隨後被完全滅去,不再顯現,不再看見其中文字。沙門的袈裟,自然變成了白色。
我法教滅去時,好比油燈。油燈快要熄滅時,光亮反而更盛,之後便滅去。我道法滅去時,也如同這油燈。法教滅去後,世間之事難以數說。這般歷經數千萬年後,彌勒將降臨世間作佛。天下從此安定平安,毒氣消除。雨量適當,滋潤著大地。五谷滋潤繁茂,樹木又高又大。人身高八丈,壽命全都八萬四千嵗。得以救度的衆生,不可稱數。”
賢者阿難向佛作禮,對佛說道:“當如何命名這部經典,如何奉持?”佛言:“阿難,這部經名叫《法滅盡》。要宣告與一切衆生,好分別末世中的善惡。能這樣做的人,功德無量,不可稱數。”
四部弟子聽聞這經後,悲痛、淒慘、傷感。弟子們都發無上聖道願心。弟子們向佛作禮後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