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倭人屍體堆積如山,倭鬼將軍跪地痛哭

字號+ 編輯: 国内TP粉 修訂: 种花家 來源: 2023-09-10 我要說兩句(0)

倭寇和俄國在今我國旅順的血戰史。

談到日俄戰爭,大家都有所了解,就是一場發生在我國東北的一場大槼模沖突。在大衆印象中,就是一場倭寇和俄國爲搶奪東北出現的爭奪戰。可事實上,日俄戰爭槼模和影響遠高於倭國和俄國兩個強國正面硬剛的範圍。

從表面看,戰爭是俄國和倭國爭奪在遠東(中國東北和庫頁島等東北亞地區)和朝鮮的經濟利益互毆。但實際上,不僅僅倭國和俄國,還有其他的多個列強卷進這當中。

事實上,這場戰役是美英法德日俄六大國、兩個軍事同盟間的對決,是俄國以及其背後的法國、德國與倭國以及其背後的英、美兩大帝國匪寇集團的對決。

除此之外,清王朝政府也加入其中,並暗地裡扶持日倭。

所以這場戰役有了“第零次世界大戰”的稱號,算得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熱身。

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日俄戰爭的大背景,是日本倭寇利用《馬關條約》從清朝手裡得到了台灣和遼東半島。日本倭寇把侵略之手伸進了東北。日本倭寇在中國東北迅速擴張,引發沙皇俄國強烈不滿。

俄國協同法國、德國,干預日本倭寇佔據遼東半島,提出日本倭寇退還遼東半島。倭寇天皇屈服於法國、德國帶來的壓力,不得不放棄了遼東半島,但從清政府得到了3000萬兩白銀,謂之“贖遼費。”

倭國把侵略中國作爲基本國策,其流程是先佔據朝鮮,再搞定東北,最後佔據整個中國。如今,進嘴的遼東半島因爲俄國的干預迫不得已吐出來,日本人怎麽也不甘心。這些人朝思暮想要佔據遼東半島,把俄國人攆出中國東北。

倭國和沙俄的仇怨自此結下

日俄兩方圍繞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問題進行了數次商談。可是雙方不願讓步,商談一無所獲。

1904年2月,日俄兩方談判破裂。日本打算挑起戰爭。

2月8日傍晚,日倭海軍最先向駐守旅順港的俄國艦船展開偷襲。

倭聯合艦隊總司令東鄕平八郎下令所有艦船奔赴黃海,分開攻擊停靠在旅順和仁川的俄國軍艦。因爲俄國艦船松懈了防範意識,因此毫無準備。日本軍艦在短距離連射了16枚重型魚雷,重挫了沙俄最優秀的3艘艦船。

而這時,俄國的艦隊司令施塔克將領正與手底下軍官們在城市裡舉辦宴會,聽見砲聲後, 這些人居然認爲是在進行實彈射擊訓練,直至黎明返回港口時,才意識到自己的軍艦已經成爲了一堆殘片。

隨後倭寇正式開始登陸作戰,1904年6月,倭寇軍隊集結了3個軍主力向遼陽方向移動,日寇第三軍對旅順展開攻勢。俄國擔任堅守旅順的斯捷塞爾是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常敗將領,戰鬥剛開始他就放棄旅順外圍所有陣營,完全退入要塞等候支援,這就導致戰場局勢對沙俄軍隊更爲不利。

當時日軍不僅襲擊了旅順要塞,連出海口都已經被日軍艦船所封鎖,造成旅順要塞的俄軍已經沒有後路,只能憑險堅守。旅順要塞地勢險峻,工事爲德國修建,德國專家稱要攻佔旅順要塞最少要半年的時間。

戰爭初期,因爲海面被沙俄的重砲封鎖,倭國將軍試圖從海上登入旅順的目的難以達到,於是就把計劃變爲從陸地圍勦。但是當倭人從大連向旅順邁進途中經由南山要塞時,遭受了俄國重型機槍和遠距離大砲的重挫,2天内就被收割了4000多名鬼子兵。

日軍爲了能逆轉對局,派出在甲午戰爭中封爲戰神的乃木希典帶領13萬日軍接著進攻旅順,日軍向要塞安排了數次進攻,損失慘重,但仍沒能奏效。這時,眼見沙俄支援的波羅的海艦隊日益靠近,日本軍部下發了死命令,提出限時搞定旅順要塞。

日軍爲了能奪得要塞採用了自殺式的集群進攻,但俄軍借助堅固陣營安排了重型機槍和幾門從巡洋艦上拆出來的重砲,使日軍進攻受到嚴重損失。對於此事,日軍轉變態度由攻打變爲圍攻,實行坑道爆破法,並且從國内運來了超大型口徑重砲,連射了1.1萬發火砲,導致要塞的核心戰場206高地被削掉了3米,隨後的203高地因此得名。

在要塞爭霸戰步入膠著之時,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即太平洋第二艦隊)正在加速靠近旅順,只要兩軍會合,將對精疲力竭的日軍構成兩面夾擊之勢。這時乃木希典再度用武士道精神勉勵日軍,使用在甲午戰爭中所使用的自殺式進攻,甚至安排了3500人的大範圍死亡沖鋒,並不顧一切使用砲擊友軍的方式進行攻打。

日軍最後在12月5日攻佔了要塞的核心戰場203高地,所有砲台除去一名俄軍傷員外,剩下的士兵完全戰死。旅順攻防戰中,俄軍共死傷3萬餘人,倭匪則先後被擊斃6萬多人。

這場日俄戰爭屍體堆積如山,倭國將領遠遠看著滿地的日軍屍體跪地痛哭,要塞之外,甚至還有俄軍走出來在滿地的屍體中,找出還有氣息的日軍補刀。

在陸地對局不利的時候,沙皇將唯一的希望寄托於波羅的海艦隊上,想通過與倭國聯合艦隊正面會戰,能夠獲得制海權。

1905年5月20日,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經過曲折的遠航,總算到達會戰的戰場--對馬海峽,而這時等候它的是,以逸待勞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鄕平八郎指揮的聯合艦隊,因此,一場海上阻擊戰自此拉響。

最後這場海上戰爭以日本海軍大勝收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基本上全軍覆滅,60多艘艦船被擊沉,僅有一艘安全逃離,而日本海軍僅消耗了3艘魚雷艇。

對馬海戰的落敗,使沙俄意識到目前很難戰勝日本,而這時日本這一個小島國,因爲戰爭國内資源也幾乎完全消耗殆盡,都不願意再打下去,最後兩方接受了美國的調解,在美國的樸茨茅斯軍港簽署了《樸茨茅斯合約》,到此,日俄戰爭終止。

日俄戰爭的殘酷真相

考慮到英國和美國的挑唆,再加之沙俄的趾高氣昂,因而身爲戰爭的彼此之間,倭國和沙俄都壓力非常大。彼此之間心裡都有數,若是戰敗了,就代表輸了所有一切;若是贏了,就代表贏得所有一切。特別是日本倭國,根本在賭國運。

因爲若是日本戰敗,勢必會丟失朝鮮,那麽倭寇本土被沙俄侵略是遲早的事。弄不好日本還會落到跟清政府同樣的下場。但如果贏下了戰事,就很可能躍居世界列強隊伍中。

在看沙俄方,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提及了一個很囂張的方案:以遠東原有兵力維持半年的防守作戰,等到召集充足的兵力以後,再開始反攻,俄軍可以直接在日本登陸,擊敗其當地軍隊,掃平民衆的反抗,佔領國都,活捉日皇。

所以這場戰役對於彼此之間來講,都是拼了血本的大戰。日寇輸不起,不然面臨亡國;沙俄都沒想過會輸,從一開始就策劃了滅掉蠻倭的戰略構想。因而戰爭殘酷性也就不用多說了。

1904年,日倭國爲了避免被外界指責,在“征求”清政府的允許以後,在中國東北,發起了日俄戰爭。注意:倭寇是在“征求”清政府允許之後才發兵的。這點跟我們對歷史常識的理解相悖,但這的確是事實。

在經歷長達一年半的戰事後,最終以沙俄大敗、日倭慘勝結束。在戰場上,倭寇根本不去計較虧損,掏上血本跟沙俄在打架。那時候日本派遣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提出一個危險的六成法則,就是每一場戰爭,日本對俄國勝率只要是有六成就行了,不需要有絕對把握。在大多數情況下,日本軍隊都山窮水盡,幾近崩潰處境。例如203高地戰,絕對是後來凡爾登絞肉機的預演。

日俄戰爭的可怕,在於那時候不少工業大爆發提供的創新,都首度放到了戰爭中,例如速射砲、機槍和射擊準度更高的卡賓槍,都是在日俄戰爭中首度被大量使用。簡單來說,防守方的武器有迅猛發展,但進攻還得靠兩條腿沖鋒。

盡管日本軍隊在這以前與清軍交戰過,但清軍只不過裝備了西式裝備的舊式軍隊,壓根沒有近代化部隊的模樣;而沙俄在克裡米亞戰爭後,也並沒有打過拿得出手的戰事。所以這場戰役,是雙方在工業大爆發以後,初次打近代化的大戰。虧損對於彼此之間來講,都是非常大的。

拿取勝的日本來講,甲午戰爭時,日本倭軍被擊斃、負傷、殘疾(永遠喪失戰鬥力)人數總共有17282人,消耗掉日洋兩億元。在日俄戰爭,日本軍隊死傷殘三十八萬,是甲午戰爭的二十多倍!耗費軍費十七億日洋,是甲午戰爭的八倍左右。幾乎把日本軍隊常備兵力和財政儲備給打光了,沒有能力再戰。

再去看俄國,虧損比日本還要大。盡管沙俄的死傷比日寇的槼模要小得多,但俄軍被俘虜的人數比日本軍隊高,兩大艦隊被全殲,雪上加霜的是, 國内經濟面臨著癱瘓。沙俄在這次戰事後的後遺症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造成了十二年後,在一次世界大戰裡的總崩盤。

結語:

文章末尾,作個假說。假如日俄戰爭獲勝的是俄國人,挫敗的是日本,對中國的國運會不會出現直接影響?我認爲,不會有太大直接影響。日本早已把中國作爲入侵目標,這次失敗,他們還會挑起戰爭。沙俄是個風燭殘年的帝國。倭國在當時則是新起列強。日俄戰役,最後的勝方必然是倭寇。

有學者指出, 與五胡亂華時期相比,有過之而不及, 清王朝後期對外軍事、政治政策是相當失敗的。從入主中原始,到最終被推翻,268年時間,滿清貴族從來沒讓漢族大臣掌控核心職權,缺少改革發展的勇氣和膽魄。他們秉持著防漢高於防夷的統治原則,只要沒有影響統治,割幾個地不在乎、賠多少款不在乎、殺多少人也不在乎。

 

閲完此文,您的感想如何?
  • 有用

    0

  • 沒用

    0

  • 開心

    0

  • 憤怒

    0

  • 可憐

    0

1.如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發郵件通知本站,該文章將在24小時内刪除;
2.本站標注原創的文章,轉發時煩請注明來源;
3.交流群: 2702237 13835667

相關課文
  • 梁山好漢的結局全

  • 三國志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

  •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 三國志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我要說說
網上賓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