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在《革命之道德》這本書中說:“宋之割於女真也,嶽飛、虞允文出而匡之。”
就連毛主蓆在閲讀《續通紀事本末》的時候也被虞允文的事跡所打動,揮筆寫下了“偉哉虞公,千古一人”這句話。
那虞允文究竟有著怎樣感天動地的事跡?竟能得到毛主蓆如此之高的誇贊呢?
書生入仕途
楊慎說:“虞允文神機妙算,忠烈義勇,可稱南宋第一,與張魏公相上下”,章太炎也說虞允文可以和英雄嶽飛相提並論。
從這些評價中,我們便不難看出虞允文的作戰才能之高了,但是虞允文卻並非是一位學武出身的武官,而是一位文弱書生。
虞允文於宋徽宗大觀四年十一月,出生於龍州仁壽縣,他的先祖是唐朝初年的名臣虞世南。
史書記載,虞允文從小就非常聰明,七嵗的時候就可以提筆寫文章了,因爲他的父親是在朝廷裡做官的,所以他便進入了仕途。
在虞允文15嵗的時候,貌似一片繁榮的北宋發生了一件大事。
那時,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金國揮師南下,強渡黃河,佔領了北宋的首都汴梁,直接把宋徽宗和宋欽宗擄走了,史稱“靖康之變”,至此,北宋宣布滅亡,歷史進入了南宋時代。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虞允文參加了科舉學測並考中了進士,在上級的安排下,他去到了彭州擔任通判,後來他又陸續去到了黎州、渠州等地任職。
他剛做官沒幾年,他的母親就去世了,虞允文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母親的去世給予了他極大的打擊,考慮到母親已經去世且父親身患疾病,所以他七年都沒有調官,一直陪伴在父親身邊照顧他。
一直到父親去世之後,他才重新在官場活躍了起來。
由於當時正值秦檜當權,所以虞允文並沒有受到重用,在紹興二十五年的時候,大奸臣秦檜病死了,宋高宗開始錄用起了之前被廢棄的蜀地人士,虞允文也在朋友的推薦下進入了朝廷爲官。
進入朝廷之後,他如願以償見到了宋高宗,在被宋高宗問到應該如何改變當今之局勢的時候,他直言不諱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如今士大夫中出現了一股嬾惰奢華的風氣,這種風氣應該及時被改變。
他說朝廷在任用人才的時候,一定要多加考量,把輕浮、苛刻、屍位素餐的官員全部淘汰,他說只有好的官員才能夠做好事,說完之後,他又說出了四川財賦科輸的弊耑。
宋高宗聽了之後非常開心,採納了他的意見,並把虞允文叫到了自己的身邊做秘書丞。
1160年時,虞允文被宋高宗任命爲了大金奉表通問使,代表宋朝出使金國。在靖康之恥猶未雪的時候,出使金國對虞允文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他出使金國的時候正值十月,金國正在運糧食,造船,準備下一次的戰鬥。完顔亮看到虞允文後,對他說:“我聽聞你是江南人,乃進士出身,想必一定是一位飽學之士吧”。
說完之後,他看了看屏風,由於屏風上的這首詩當中有一句“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句,所以虞允文立馬意會到了完顔亮的野心。
虞允文巧妙地應對了這一僵局,並回國面見了宋高宗,他對宋高宗說,完顔亮已經開始準備揮師南下了,宋朝和金國之間一定有一戰,我們一定要多做準備。
宋高宗原本是打算和完顔亮談判的,可當他聽說完顔亮要進攻江南的時候,他也慌了神,立即調兵遣將開始在淮河和長江一帶布防了起來。
採石之戰顯真章
金國和南宋表面上互有往來,一片祥和,可暗地裡雙方都在爲即將到來的那一場大戰準備著。
虞允文出使金國後不久,金國也派來了一位使者,祝賀宋高宗生辰,這位使者表達完祝賀之後,便直言說出了完顔亮準備拿下淮南一地的意思。眼看著完顔亮欺負人已經欺負到家門口來了,宋高宗也惱怒了,說要開戰。
完顔亮等的就是宋高宗的這個態度,聽到使者傳來的這句話後,完顔亮便在1161年率60萬大軍開始了對南宋的進攻,這次進攻,完顔亮做了充足的準備,他兵分三路分別向巴蜀、淮西等地發動了攻勢。
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完顔亮是非常佔優勢的,他一路勢如破竹,攻破了淮河防線,無可奈何之下,南宋的主將只得往揚州退守。
眼看著金軍已經追到河對岸,隨時準備飲馬長江了,宋高宗也有些慌了神,他突然想到了幾十年前先皇遣散百官,轉頭逃跑的事,並産生了效倣之意。
得知他有這個想法之後,虞允文心中大愕,趕緊給皇帝上書,說明了逃跑的利弊。
虞允文說當年靖康之亂發生的時候,朝廷還可以往南邊逃,可是如今北方已經被他們給佔領了,我們只有江南一隅了,現在就算是想跑也沒有地方跑了。
在大家的極力勸說下,宋高宗放棄了逃跑的想法,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壞消息傳了回來,建康府都統治王權居然逃跑了。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宋高宗驚愕不已,趕緊讓虞允文等人去前線穩住其他的將士。
到達前線的虞允文發現主將逃跑之後,軍中的情況很不樂觀,士兵們失去了主心骨,便無心訓練了,當時居然還有人跑到他身邊,勸他趕緊離開這個是非之地。
其實當時的虞允文是可以逃跑的,但是虞允文卻拒絕了身邊人的提議,選擇留在了當地。
王權逃跑之後,朝廷便把李顯忠派到了這裡做主將,在李顯忠到達軍中之前,虞允文先召集將領開了一個會,這個會可以稱之爲宋軍的動員會。
在會議上,虞允文慷慨激昂的對將士們說:
“如果金軍今天成功渡江了,那我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你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我們一定可以依托地勢,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朝廷養了我們30年,我們能不能報效國家,就看這一戰了”。
聽了虞允文的話,將士極受感染,開始主動練起了兵,動員完將士們之後,虞允文便開始重新建立起了防線,在他的帶領下,當地的民衆也自發來到了長江邊支援。
事實证明,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南宋水師軍營多年,戰鬥力較強,在虞允文的指揮下,宋軍軍中很快就出現了戰勝強敵的聲音,王權臨陣脫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逐漸地消除了。
就在虞允文等人抓緊時間在長江一帶布防的時候,長江對面的完顔亮也走入了死局。完顔亮禦駕親征的時候,金國發生了内亂,在金國都城内留守的烏祿自立爲王,並廢了完顔亮的皇帝之位。
當時身邊很多人都勸完顔亮放棄攻打南宋,先回去把自己等事處理好再說。可是完顔亮卻認爲自己爲了攻打南宋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了,現在讓他跑,他實在是有些不甘心。
思慮過後,完顔亮還是決定先滅了南宋,再返回都城去奪回他的皇帝之位。
對於完顔亮來說,攻打南宋是一場只能成功的戰爭,因爲丟了南宋,他便沒有顔面回金國了,在完顔亮的親自指揮下,金兵乘船開始渡起了江。
看到金軍的船只後,虞允文立即命令水軍把更大的船只開了出來,撞擊金軍的船只,在南宋強大的水軍面前,金軍很快就潰敗了。
首戰告捷大大振奮了南宋的軍心,在南宋軍中一片歡呼的時候,完顔亮開始準備起了二次進攻,他清點了士兵後,向士兵下了一條死命令,讓金軍將士在三天之後於瓜州登陸,如果登陸失敗,那麽他就會處死全軍。
他原本還以爲自己的這句話會激勵到將士,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在上次的作戰過程中,將士已經對宋軍産生畏懼心理了,他們不敢去前線與宋軍作戰。
金軍心想,反正伸頭也是一死,縮頭也是一死,倒不如謀反,爲自己找一條出路。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士們密謀殺死了完顔亮,完顔亮去世之後,金軍便失去了指揮官,灰霤霤地回到了北方。
南宋和金國的這次作戰史稱採石之戰,在這場戰爭中,虞允文率領1.8萬宋軍和17萬金軍展開了決戰,並打敗了金軍,使南宋轉危爲安,無疑是一個奇跡。
就連老將劉錡看到戰報的時候,也不禁感歎說:“朝廷養兵30年,最後卻靠一個書生挽救了國家,我們真是太羞愧了”。
採石大捷後,虞允文一戰成名,他的身份也慢慢從儒生文臣轉換成了武將。
戰爭結束後,虞允文並沒有因爲立了大功而沾沾自喜,而是繼續在爲收複失地做準備,虞允文在採石大捷中創造了奇跡,所以回朝後,皇帝對他也贊賞有加。
就在1162年,虞允文被皇帝封爲了川陝宣諭使,和大將吳璘共同商議收複中原之事。
虞允文的軍事能力在整個宋朝都是首屈一指的,讓他去負責北伐中原,收複失地,皇帝也非常放心,但是就在他們在前線乘勝追擊,建功立業的時候,朝廷卻出了一件大事,宋孝宗登上了皇帝之位。
宋孝宗登基之後,開始重用起了奸臣,並聽信奸臣的讒言,向前線的戰士發去了一封詔書,要他們退兵。
俗話說得好,軍令如山,皇帝的話就是軍令,在外作戰的虞允文沒有辦法抗擊軍令,只得帶兵回了南方。
回到朝廷,虞允文在朝中做起了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三年之後,他又被皇帝派到了四川擔任宣撫使,宋孝宗之所以要把虞允文派到四川去,是因爲他知道要想將來北伐中原,就必須要經營好四川。
身爲丞相的虞允文到達四川之後,迅速整治了四川官僚團隊的風氣,使得四川的經濟恢複了發展,軍政煥然一新。
虞允文深知,要想北伐中原,絕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所以他特意對皇帝送去了一封奏折,說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否則將來很有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他的建議下,宋孝宗在軍事和財政上進行了兩方面的革新,1172年,虞允文和宋孝宗正式把北伐之事提上了日程。
在皇帝的安排下,虞允文負責起了訓練士兵、籌備軍糧之事,正當他準備落實北伐計劃的時候,他因積勞成疾而離開了人世,享年65嵗。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虞允文的去世是整個南宋王朝的損失,他去世之後,再也沒有人有能力爲宋孝宗身先士卒,籌備北伐之事了。
南宋準備用北伐之計,一血靖康之恥的計劃,也戛然而止了。雖說虞允文已死,但是由於他爲南宋打造了一條堅實的防線,所以金軍也不敢貿然南下,宋朝和金國,保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入朝爲官的時候,虞允文只是一介書生,但是他卻能夠以文官的身份大破金軍,挽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將他與抗金英雄嶽飛相提並論,也絲毫不爲過,但是可惜的是他和嶽飛都有屬於自己的無奈,一直到南宋結束,靖康之恥也未能消除。
虞允文真正把百姓、把國家放在了自己的心裡,作爲一個文官,他本來是不用去前線廝殺的,他本來是不用肩負這些東西的,但是他卻在國家危難之時,扛起了這份責任責任,實在是令人贊歎。
毛主蓆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心中也是有著無限感慨的,雖說虞允文已死,但是他的事跡卻依舊響徹在歷史長河中。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偉哉虞公,千古只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