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當年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時至今日仍然爭議不斷,當時聯想高層以及部分媒體大肆吹捧這是中國商業史上“蛇吞象”的一個壯舉,把柳傳志等人吹捧成了“教父”級別的高度,但也有部分專業理性人士認爲聯想是花了高價撿了“破爛兒”。
要理解聯想集團的發展軌跡,我們得回顧當時的國内外市場環境。當時,聯想集團依托於科學院這一強大的後盾,享有國内衆多事業單位的大量採購訂單。得益於中科院的聲譽,聯想在國内市場迅速崛起,一度佔據了高達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然而,這也似乎觸及了聯想的增長極限。
隨著戴爾、惠普等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並不斷加強競爭力,以及國内如方正等企業的崛起,PC市場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企業間通過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形勢愈發嚴峻。面對國内市場的飽和,聯想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公司高層意識到,要打破僵局,必須拓展國際市場。
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對聯想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當時的全球PC産業已步入衰退期,利潤微薄,競爭異常激烈。然而,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IBM作爲全球前三的個人電腦供應商,其個人電腦業務當時正面臨虧損。IBM爲了轉型向高耑市場發展,急於出售個人電腦業務,曾與台灣幾家廠商接觸,但因價格問題未能達成協議。
當IBM與聯想接觸後,雙方迅速達成共識,IBM希望盡快擺脫虧損的個人電腦業務,專注於高耑市場的發展;而聯想則希望通過IBM的高耑品牌和全球銷售網路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從接觸談判到收購完成,過程異常迅速。這次收購耗資不菲,聯想支付了6.5億美元現金,6億美元股權,以及承擔了5億美元的淨負債,總共花費了17.5億美元。收購完成後,聯想的全球市場份額從2%提升至與IBM的5.6%之和,再加上2011年收購日本NEC的個人電腦業務,聯想的市場份額一躍成爲全球第一。
這就是聯想所謂的“市場份額第一”的由來。然而,這個“第一”的含金量究竟如何,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就像恒大集團曾經的“第一”一樣,你認爲聯想是撿到了寶貝,還是撿到了破爛呢?
隨著司馬南和聯想事件的升級,讓很多人對於聯想和柳傳志等管理人員有了新的認識。看完司馬南對聯想的疑問,現在感覺聯想已經不是以前的聯想,柳傳志也不像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雖然聯想集團已經内部發文,表示當年的股權轉讓符合相關槼定,但是真相根本經不起推敲。
俗話說“理越辯越明”,聯想事件並不能聽信一面之詞,還是需要經得起論证。經過網友的不斷深挖,越來越多的謎團浮出了水面,聯想事件的真相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司馬南和聯想事件中,有兩件事情我認爲關聯性很大,分別是2005年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PCD)和2009年的股權轉讓。
其中聯想集團在2005年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PCD)的事情,一度被人認爲是以小博大,認爲是聯想走出了國際化的重要一步。很多不明真相的群衆,也一度認爲真的如此。可是現在一些網友給出了不同意見,認爲聯想集團收購IBM是一次失敗的案例,真正成功的卻是IBM。
究竟是聯想收購了IBM的部分業務,還是IBM收購了聯想的股份?
在查看了一些資料之後,我也感覺聯想的做法有些不可思議。聯想集團出資12.5億美元,包括6.5億美元現金和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票,並且需要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淨負債。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之後,導致IBM公司將擁有18.5%左右的聯想的股份,一舉成爲了聯想的第二大股東。
問題在於聯想在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之前,這部分業務一直是IBM的垃圾資産,IBM非常急於甩掉這個包袱。之前聯想一直是人們心目中,非常優秀的民族企業,可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那麽用現在的眼光看待這起收購事件,根本就不像是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而是像IBM用垃圾資産收購了聯想的優質股份。
可能很多人會說IBM畢竟是世界級的企業,其隱形商譽是聯想不能比的,聯想主要收購的是IBM的部分品牌。其實單獨的看待IBM的收購案例,是很難看出問題的,畢竟品牌的價值是很難衡量的。特別是像IBM這樣的世界級企業,擁有相對優秀的管理團隊和品牌影響力,對於聯想擴展海外市場的確有著很大的幫助。
既然IBM有商譽,那麽聯想的品牌價值哪裡去了
單獨審視聯想對IBM的收購,可能難以察覺問題所在。然而,若結合2009年的股權轉讓事件,問題便逐漸浮出水面。盡管聯想控股聲稱在2009年的股權轉讓中,對股價的審計和評估均遵循了相關槼則,但對聯想品牌的商譽評估似乎並不恰當。IBM作爲全球知名企業,其個人電腦業務處於虧損狀態,聯想卻給予了較高的估值。
聯想自身的電腦業務得益於中科院的支持,幾乎是一項無風險的投資。無論是品牌的影響力還是對未來發展潛力的預期,聯想的商譽價值顯而易見。然而,商譽的定價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商譽的定價往往取決於買賣雙方的協商。雙方同意的價格,即爲商譽的價值。如果有第三方參與競購,價格自然由出價最高者決定。但在聯想的兩次收購中,並未出現第三方競爭。這使得我們難以判斷交易中商譽的定價是否公正。
特別是2009年的股權轉讓,聯想管理層設置了嚴苛的條件,最終僅有一個收購方參與。在缺乏第三方競爭的情況下,聯想商譽的價值完全由管理層決定。盡管交易看似公正合理,但如果管理層存在問題,那麽潛在的風險就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