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和Web3.0根本不是一個東西

字號+ 編輯: 种花家 修訂: 种花家 來源: nexxworks 2023-09-11 我要說兩句(0)

筆者過去幾周一直在對Web3現象進行大量研究(閲讀這篇長文,你不會後悔)。

筆者注意到有很多關於Web3和Web 3.0之間區別的混淆。Web3是分散化的、基於區塊鏈的網路,而Web 3.0則是Tim Berners-Lee對鏈接或語義網路的願景。

我的意思是,甚至維基百科也在加重困惑,在同一篇文章中說Web3和“基於機器可讀性的概念,也稱爲Web 3.0,參見語義網”不是同一概念,然後又補充說Web3也被稱爲“Web 3.0”。下面是這個頁面的截圖,讓你更加迷惑:

626a3186543b8e599102670d_Picture 1.png

因此,一方面,Web3和Web 3.0之間的區別僅僅是語義上的(啊哈哈哈!糊塗!懂了嗎!懂了嗎?),但當Web 3.0用於討論語義網時,它絕對不是基於區塊鏈的Web3概念的同義詞。

爲了清楚一些,以下是它們在某些方面的區別和相似之處,以最簡潔和簡單的方式:

Web3或分散化的網路

願景:Web3的核心理念是由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Gavin Wood在2014年提出的,旨在通過創建一個分散化的互聯網來對抗像Facebook、Amazon或Google等少數Web2巨頭的集中權力和主導地位。

這意味著什麽:互聯網的第一代(Web1)相當靜態,只能閲讀。第二代(Web2)是一個更互動和社交的版本,用戶可以創建和分享自己的内容。這種Web2方法的隂暗面是,少數平台擁有和控制其用戶的數據,並可以以某種不總是被認爲是道德或民主的方式對其進行操縱。

  • web1: 閲讀

  • web2: 閲讀、寫作

  • web3: 閲讀、寫作、擁有

這正是Web3想要解決的問題。

它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存儲和自我主權身份,在社區敺動的環境中,Web3將從Web2巨頭手中奪回數據所有權,並將其交還給用戶。用戶可以決定誰可以訪問他們的數據和身份。

區塊鏈是什麽: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種將信息(按時間順序)記錄在一個幾乎無法更改或欺騙的方式上的系統,因爲每個交易都在一個(或多個)去中心化計算機系統網路中同步。

這將如何運作?用戶將保留(密鈅)他們所有的數據和身份,存儲在像MetaMask、Venly或TrustWallet這樣的加密貨幣錢包中。這使他們能夠與其他類型的區塊鏈應用程序進行交互,並選擇誰可以讀取他們的數據,誰不能。使用加密錢包登錄實際上很像在其他應用程序上使用Facebook帳號登錄,但你擁有和控制自己的所有數據。

Web3.0或語義網

願景:萬維網的發明者Tim Berners-Lee希望在數據層面將網路上的一切連接起來,釋放其全部潛力。

這意味著什麽:在當前的互聯網中,我們有URL或鏈接。這些鏈接將文档與彼此連接起來。是文档,而不是事實。不是原始數據。結果是你最終得到了信息孤島。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換了工作並在LinkedIn上更新了這些信息,你的Fb詳細信息不會更新,因爲它們沒鏈到一起。

Berners-Lee希望關聯所有的這些信息,以便你只需更改一回,結果將是更準確,因爲相同的信息將在其他任何地方關聯性的出現,並且更智能。爲什麽是更智能呢?因爲在數據層面上連接事物越多,越多的人可以訪問那些自動連接好的信息,並從中挖掘和洞察。

它是如何工作的:語義網的解決方案是將所有數據存儲在一個稱爲Solid Pod的中央位置。這使用戶可以控制哪些人和哪些應用程序可以訪問他們的數據。在該Pod的頂部添加了一個WebID,以便您可以在網路上進行身份識別。就像使用加密錢包一樣,您可以將WebID與我們如何使用LinkedIn或FB帳戶登錄應用程序進行比較,但是——重要的是——不會失去對自己數據的控制。

示例:佛蘭芒政府的數據實用公司(Flemish Data Utility Company)正在研究這種方法,以便佛蘭芒公民可以共享數據。以下是他們對此問題的願景,如果您有興趣的話:

佛蘭芒數據實用公司希望通過專注於負責任和安全的數據共享來增強公民對數據共享的信任。同時,我們希望通過使數據更易於發現和交換,並在公民、公司和協會之間建立橋梁以促進更好的合作,爲佛蘭芒經濟注入活力。我們是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合作夥伴和創新倡導者,我們促進經濟和社會繁榮。通過這種方法,佛蘭芒有潛力成爲歐洲數據經濟的長官者。

區別和相似之處

所以,Web3(去中心化網路)和Web 3.0(語義網)都希望爲當前被認爲是有缺陷的網路提供替代方案。

但它們有不同的重點。語義網或Web 3.0關注效率和智能,通過在網站之間重用和鏈接數據來實現。而去中心化網路或Web3關注賦權和安全,通過將數據和身份的控制權交還給大衆。

也很重要的是,它們使用不同的技術來實現目標。Web3建立在區塊鏈上,而Web 3.0使用RDF、SPARQL、OWL和SKOS等數據交換技術。這種差異的一個重要後果是,Web3(區塊鏈)中的數據很難更改(分散在許多地方),而Web 3.0中的數據則很容易更改。

雖然它們的重點不同,但它們的方法有一些相似之處:都希望用戶數據保持在用戶的控制下。在語義網的情況下,這些數據保存在Solid pod中。在Web3的情況下,數據保存在加密錢包中。不同之處在於數據在solid pod中保持集中化,而加密錢包僅持有分散存儲在區塊鏈上的資産的密鈅。

如果有人問你它們的區別,而你記不住以上任何内容,只需裝作一副冷靜的表情,說“顯然,二者之間的絕對核心區別是Web3是去中心化的,而Web3.0是語義的或鏈接的”。然後你迅速離開,以免他們有機會提出任何後續問題。另一個選擇是假裝接電話。

我們真的不太理解它

那麽,最終這種區別會有多大影響呢?老實說,可能並不是很大。請記住,兩者都希望創建一個更好的互聯網版本,更重要的是,它們都還在不斷建設中。很有可能,這種更加鏈接、更安全、去中心化和以用戶爲中心的新互聯網的最終版本將是這些和其他技術(插入您想要的任何時髦詞滙: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和方法的融合。

關於整個Web3和去中心化討論,最讓我著迷的是:大部分討論實際上都集中在技術上。在我多年在技術行業工作的經驗中,我了解到,如果人們對技術(背後的概念)幾乎著迷,那就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意味著什麽。你可以在圍繞量子計算的言辭中看到同樣的動態。

因爲——除非你是工程師、程序員或類似的人 - 唯一真正重要的是一種技術對社會、公司、員工、消費者、環境等的影響。只是作爲比較:是否還有人知道電力、互聯網或汽車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對嗎?但我們知道如何使用它們,它們對我們造成了什麽影響,以及如何改變其中一些負面後果。

只是不要把願景 - 在Web3的情況下是去中心化、安全、賦權等 - 當作影響。事實上,在我們對Web1甚至Web2的實際影響一無所知的時候,我們曾經見過類似的烏托邦願景。當時有人談論創建一個集體智慧、啓矇、群體智慧、徹底自由等等。而我們根本不知道隨之而來的極化、信息過濾泡沫、個性化、猖獗的消費主義、政治操縱等等。

這是否意味著互聯網全都是壞的?顯然不是。想象一下沒有互聯網的情況下如何度過疫情。但我們也可以肯定地說,第一代互聯網最初的烏托邦願景與其實際影響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我真正相信,當前關於去中心化、賦權以及Web3將如何發展的想法之間將會有一道裂痕。 

閲完此文,您的感想如何?
  • 有用

    1

  • 沒用

    0

  • 開心

    0

  • 憤怒

    0

  • 可憐

    0

1.如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發郵件通知本站,該文章將在24小時内刪除;
2.本站標注原創的文章,轉發時煩請注明來源;
3.交流群: 2702237 13835667

相關課文
  • 古爾曼:蘋果公司正將更多注意力轉向6G研發

  • git clone或者git pull因爲網路問題導致失敗

  • 大裁員, 巨虧, 知乎“值乎”?

  • 小談互聯網變現掙錢的14個模式

我要說說
網上賓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