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拍摄教程”被玩坏,拿走你的“阴间滤镜”

字号+ 编辑: 国内TP粉 修订: 听风就是我 来源: 长安观察 胡宇齐 2023-09-09 我要说两句(0)

本文系转载, 版权属北京日报社。

近日,哔哩哔哩用户@大漠叔叔 发布了“应聘BBC记者”的“拍摄教程”。 本着“先有结果、后有证据”的原则,他开启了一场新闻“制造”之旅:以摇晃倾斜的镜头营造“偷拍”感,以不稳定的光源及暗绿色滤镜渲染“阴间”效果,以精心挑选的杂乱街景呈现混乱状态,还有最夸张的后期文字配(曲)音(解):采访对象口中的“1234”数字台词,转眼成了“家人全都去世、儿子还关在教培中心”的悲惨控诉;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竟然成了“中国公开的秘密(人体实验)”……

如此“别有用心”的“黑色幽默”,让一众网友乐坏了:“有内味了”“让你模仿没让你超越啊”“我都怀疑这是BBC内部培训资料”。话题热度之下,也有人讨论起其他“拍摄技巧”:哪怕是同一时段、同一场景,光线、取景、构图、曝光与色彩等镜头语言,都会带来迥然不同的观感。尽管人们一早知道“有图不一定有真相”,也早已对BBC的抹黑针对见怪不怪,但如此大规模的“解密现场”,还是让许多人重新见识了镜头语言的威力。诚如所言, “摄影机用来记录世界,而有人用它来撒谎”。

何以中国民众如此熟悉BBC的套路?显然还是事实教育了我们。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媒体的聒噪杂音不绝于耳,“双标”玩得很溜,抹黑中伤从未停止。在BBC鬼斧神工的镜头语言之下,本来是新疆一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却被硬生生说成“强制劳动”的“集中营”;本来是香港警察被抗议者暴力袭击后掏枪自卫,却被掐头去尾、成了“警察举枪对准围观市民”……往往这边BBC的不实报道甫一发布,那边针锋相对的“打脸”回击已经“安排上了”。民众看得多了,自然也就获得了超强“辨别力”“免疫力”。

从“该去看眼科了”的内涵评论,到有凭有据的硬核回怼,再到此次高度概括的“拍摄教程”,中国民众“见招拆招”的技能显然在不断升级。太多事实说明,老套路已经带不动中国网友的节奏了,反而还会起到让我方欣喜、让对方气急的“反效果”。频频抹黑新疆,反倒让民众关注到今日新疆生活之蒸蒸日上;努力搜集疫苗差评,却让世界看到中国疫苗深受认可。 一次次强行制造出来的热点事件,意外成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某些人还白费个什么劲儿?

WX20210217-081516@2x.jpg

抹黑屡屡成为“尬黑”,并非“炮制新闻”的技术不高超,而是任凭巧舌如簧、机关算尽,也不可能最终胜过事实本身。回望七十余年间,世界风云变幻,中国风景独好,几代民众亲历了发展奇迹、分享着发展红利。静好岁月里,我们安享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大灾难袭来,我们深信“国家总会不遗余力地拉你一把”。亲身经历、所观所感,一点一滴涵养起了国民信心,祖国的“自来水”已经越来越多了。太多中国民众,最朴素地热爱着脚下的土地,最自然地相信着置身的国度,又怎会被几条不实信息带跑偏?

前段时间,BBC记者在北京街采被几位店主硬核回怼之后,又在拍摄名为《重返湖北》的纪录片时,被武汉摊主上了一课:“国外他们要自由什么的,但那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自由地出去,你就传染了病毒。”无独有偶,BBC近日也采访了首批撤离武汉的英国人马特·劳时。被困在柴郡郊区一座小房子里的他感慨,“要是没上那架飞机就好了,留在中国,会更安全、更自由”。 什么是自由?谁拥有自由?民众的大白话,比某些别有用心的新闻报道,要可信一百倍。

阅完此文,您的感想如何?
  • 有用

    0

  • 没用

    0

  • 开心

    0

  • 愤怒

    0

  • 可怜

    0

1.如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发邮件通知本站,该文章将在24小时内删除;
2.本站标注原创的文章,转发时烦请注明来源;
3.交流群: PHP+JS聊天群

相关课文
  • 零失误但无缘冠军,肖若腾最新回应体操判分争议

  • 直播间的爆棚人气怎么来的? 上万部移动设备群控自动刷出来的!

  • 90后出纳挪用公司4800余万,花2000多万打赏女主播,成“榜一大哥”

  • 山西寺庙名录

我要说说
网上宾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