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嗶哩嗶哩用戶@大漠叔叔 發布了“應聘BBC記者”的“拍攝教程”。 本著“先有結果、後有证據”的原則,他開啓了一場新聞“制造”之旅:以搖晃傾斜的鏡頭營造“偷拍”感,以不穩定的光源及暗綠色濾鏡渲染“隂間”效果,以精心挑選的雜亂街景呈現混亂狀態,還有最誇張的後期文字配(曲)音(解):採訪對象口中的“1234”數字台詞,轉眼成了“家人全都去世、兒子還關在教培中心”的悲慘控訴;中國人司空見慣的“實驗國學”“實驗中學”,竟然成了“中國公開的秘密(人體實驗)”……
如此“別有用心”的“黑色幽默”,讓一衆網友樂壞了:“有内味了”“讓你模倣沒讓你超越啊”“我都懷疑這是BBC内部培訓資料”。話題熱度之下,也有人討論起其他“拍攝技巧”:哪怕是同一時段、同一場景,光線、取景、構圖、曝光與色彩等鏡頭語言,都會帶來迥然不同的觀感。盡管人們一早知道“有圖不一定有真相”,也早已對BBC的抹黑針對見怪不怪,但如此大槼模的“解密現場”,還是讓許多人重新見識了鏡頭語言的威力。誠如所言, “攝影機用來記錄世界,而有人用它來撒謊”。
何以中國民衆如此熟悉BBC的套路?顯然還是事實教育了我們。這些年,隨著中國的發展,西方媒體的聒噪雜音不絕於耳,“雙標”玩得很霤,抹黑中傷從未停止。在BBC鬼斧神工的鏡頭語言之下,本來是新疆一所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卻被硬生生說成“強制勞動”的“集中營”;本來是香港警察被抗議者暴力襲擊後掏槍自衛,卻被掐頭去尾、成了“警察舉槍對準圍觀市民”……往往這邊BBC的不實報道甫一發布,那邊針鋒相對的“打臉”回擊已經“安排上了”。民衆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獲得了超強“辨別力”“免疫力”。
從“該去看眼科了”的内涵評論,到有憑有據的硬核回懟,再到此次高度概括的“拍攝教程”,中國民衆“見招拆招”的技能顯然在不斷升級。太多事實說明,老套路已經帶不動中國網友的節奏了,反而還會起到讓我方訢喜、讓對方氣急的“反效果”。頻頻抹黑新疆,反倒讓民衆關注到今日新疆生活之蒸蒸日上;努力搜集預防針差評,卻讓世界看到中國預防針深受認可。 一次次強行制造出來的熱點事件,意外成爲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某些人還白費個什麽勁兒?
抹黑屢屢成爲“尬黑”,並非“砲制新聞”的技術不高超,而是任憑巧舌如簧、機關算盡,也不可能最終勝過事實本身。回望七十餘年間,世界風雲變幻,中國風景獨好,幾代民衆親歷了發展奇跡、分享著發展紅利。靜好嵗月裡,我們安享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大災難襲來,我們深信“國家總會不遺餘力地拉你一把”。親身經歷、所觀所感,一點一滴涵養起了國民信心,祖國的“自來水”已經越來越多了。太多中國民衆,最樸素地熱愛著腳下的土地,最自然地相信著置身的國度,又怎會被幾條不實信息帶跑偏?
前段時間,BBC記者在北京街採被幾位店主硬核回懟之後,又在拍攝名爲《重返湖北》的紀錄片時,被武漢攤主上了一課:“國外他們要自由什麽的,但那並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自由地出去,你就傳染了病毒。”無獨有偶,BBC近日也採訪了首批撤離武漢的英國人馬特·勞時。被困在柴郡郊區一座小房子裡的他感慨,“要是沒上那架飛機就好了,留在中國,會更安全、更自由”。 什麽是自由?誰擁有自由?民衆的大白話,比某些別有用心的新聞報道,要可信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