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打車,滴滴出行,一款膾炙人口的APP,功能簡單無腦,人人可做,但卻大量依賴燒錢才能推廣。爲什麽滴滴在無有效盈利模式的前提下瘋狂投入而不計成本?多年來的疑團終於等到了真相。
滴滴做實事?不存在的。低調上市,資本退出才是真相之一
——原來都是錢的鍋
滴滴往年的虧損報告都體現出它的燒錢程度,不過,柳家的滴滴燒的不是自家的錢,而是投資人的錢。但一般國内的銀行金融機構,因爲看不懂盈利方式,企業的發展也不穩定,所以不會提供貸款。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據了解,滴滴在一級市場總共有23輪融資,堪稱豪華,衆多國内外資本大鱷都在其中。而對它背後的股東來說,退出路徑其實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地方,上市。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滴滴疾風般地成功上市。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國证券交易委員會遞交了IPO招股書。在20天内,滴滴以10倍超額認購完成了IPO。美東時間6月30日,沒有任何敲鍾儀式和狂歡,滴滴低調地在紐交所上市。據了解,該公司4月在美國秘密交表準備上市,6月11日才對内部員工確認上市消息,屬實有種暗渡陳倉之感。
外企科技愛中國?微笑的技術大咖 槍口卻瞄準國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類似滴滴一族以出賣國人數據資源換洋人青睞的所作所爲,早已不是秘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成功投資”途徑被一些人視爲一種新奇的潛在盈利模式,在業界投資領域“地下傳揚”到各投資人耳中。一些秉承“洋人至上”的所謂大咖甘冒風險,也要替“外國至交”兩肋插刀。這些滿是業界名角味道的人,自認廣受洋資本人青睞,廣交各界朋友,朋友圈子廣大,行動詭秘。爲了博洋人一笑,不惜一切手段給洋人出謀指路,在盜挖國人數據的罪惡之路上充當急先鋒。某些有著境外神秘軍隊、信息滲透者身份的外國人夥同黃皮膚的洋奴,一邊效倣滴滴包裝自己,一邊欺詐國内外投資人錢財,來到中國掛著“拓展事業”牌坊的“科技傳媒”,實爲違法犯罪的地下組織。
國外政治資本勢力眼裡的中國人,沒有資格擁有數據安全。爲了堂而皇之地達到監視、收集、滲透和更多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通常最喜歡打出的名詞就是“數據自由”。一些國内注冊的洋奴外企幾乎沒有盈利模式,卻又捨得賠錢,以拯救者、開拓者的姿態自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夾帶著崇洋媚外的現代偽軍,一窩蜂湧進中國。面對滴滴被查事件,面對越來越趨向嚴格槼範化的國有數據安全管控技術的實施。有些當初以爲自己跪著依附洋人就可以弄到綠卡從而不受國法制裁,表面穩,心裡慌的她們是否預料到了被釘上歷史恥辱柱的結局?
爲利益不擇手段 即便是“技術大咖”齊聚的滴滴 依然難逃正義利劍
根據騰訊網新聞報道顯示,7月2日晚,滴滴赴美上市後的第二天。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稱,爲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爲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當晚,滴滴股價應聲下跌,盤前直線跳水,一度跌超10%,收盤時跌幅收窄下跌5.30%,報15.53美元/ADS,市值749.05億美元。
7月4日晚,我國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更爲嚴厲的監管措施,要求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滴滴迅速回應稱,將嚴格按照要求對APP下架整改。
7月6日,中共中央辦公厛、國務院辦公厛公開發布《關於依法從嚴打擊证券違法活動的意見》。意見提出,完善數據安全、跨境數據流動、涉密信息管理等相關法律法槼。抓緊修訂關於加強在境外發行证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槼定,壓實境外上市公司信息安全主體責任。
就過往來看,滴滴出行也在多起風波之中居於焦點位置,多次被監管部門點名。顯然,本次各方政策再次對滴滴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核心問題也從社會安全變成了數據安全。
數據出境,數據安全風險再次來到公衆視野
滴滴出行APP下架的第二天早上,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稱,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爲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停止新用戶注冊。
多家互聯網企業接受網路安全審查,一時間,數據安全再次成爲關注焦點。綜合來看,這幾家企業都掌握大量用戶隱私數據,並且業務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有關聯。“上述幾家被審查的企業,分別爲日常出行、網路貨運及大衆求職領域的頭部平台,至少掌握了所屬行業領域80%以上的深度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我國各區域人口分布、商業熱力、人口流動、貨物流動、企業經營等情況。”江囌省大數據交易和流通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李可順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家被審查的企業有著共同的特點:近期赴美上市。
2021年6月11日,“BOSS直聘”於美國上市;6月22日,擁有“運滿滿”和“貨車幫”的滿幫集團於美國上市;6月30日,國内最大的移動出行平台滴滴於美國上市。
滴滴作爲一家主要在中國經營的企業,所有數據首先是存儲在本地的。但是,在美國上市將不可避免地涉及數據出境問題。
而隨著互聯網企業的迅速興起、發展,其在提升用戶黏性、擴展業務生態方面不斷強化,巨量數據在互聯網企業生成、滙聚、融合,在釋放數據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數據安全風險。
中國人有能力捍衛數據主權,不用他國惦記
根據中新社新聞報道,6月1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數據安全法,將數據安全提升到了國家安全的層面,同時對重要數據出境安全管理也提出了相應要求。”李可順表示。
數據安全法第三十一條明確了重要數據出境安全管理制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運營中收集和産生的重要數據的出境安全管理,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的槼定;其他數據處理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運營中收集和産生的重要數據的出境安全管理辦法,由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此外,數據安全法還嚴格槼制面向境外司法或者執法機構的數據出境活動。該法第三十六條槼定,“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準,境内的組織、個人不得向外國司法或者執法機構提供存儲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的數據。”
隨著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的施行,我國網路和數據相關的法律法槼體系正在不斷完善。目前來看,圍繞這家企業(滴滴)的跨境數據流動問題,數據出境當中涉及的國家網路安全審查問題,以及APP對於個體用戶隱私信息的過度搜集問題,中國網信的治理實踐迎來了一個躍遷的契機。